为深入推进大学生党员素质工程,提高大学生党员队伍
建设科学化水平,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根据中
共江苏省委组织部、中共江苏省委教育工委相关文件精神,
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党建工作标准》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等有关文件精神,把加强大学生党员队伍建设与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结合起来,以提高党员素质为核心,以创新发展和教育管理为重点,以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为落脚点,解放思想,积极探索,科学推进,务求实效,培养学生党员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主要目标
按照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总体要求,努力实现大学生党员素质“五个显著提升”。
1.思想政治素质显著提升。加强党的理论修养,纯洁入党动机,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加强党性锻炼,增强党的观念,践行党的宗旨,在思想上、政治上和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2.道德品行素质显著提升。加强思想品德修养,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增强道德判断力和荣誉感,在学生中发挥良好的道德示范和引领作用。
3.科学文化素质显著提升。树立科学态度,掌握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夯实专业知识基础,学习成绩良好。善于思考、勇于探索,不断提高创新思维能力,认识和掌握真知真理。
4.工作能力素质显著提升。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积极参与学生事务管理服务,踊跃投身社会实践,不断提高沟通协调、组织领导和创业创新创优能力,切实掌握建设国家、服务人民的过硬本领。
5.身体心理素质显著提升。崇尚积极的生活态度、科学的生活方式、健康的生活情趣,锤炼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身体素质,培育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增强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
三、主要任务
(一)健全发展党员工作质量保障体系
1.坚持发展党员标准。根据自身实际和人才成长规律,科学把握新时期发展党员的具体标准,坚持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突出政治先进性。对准备发展入党的大学生进行综合考察,既考察其政治素质、学习成绩,也考察其入党动机、理想信念;既考察其平时表现、群众基础,也考察其在关键时刻的表现和在重大政治问题上的态度和立场。
2.规范发展党员程序。按照民主公开的要求,制定科学规范的发展党员操作流程,坚持和完善联系谈话、团组织推优、思想汇报、集中培训等制度,确保发展党员工作有章可循。积极推行发展党员“四投票四公示一答辩”制度,即推优投票、确定发展对象投票、发展预备党员投票、预备党员转正投票,推优公示、确定发展对象公示、发展公示、转正公示,召开预备党员转正答辩会,预备期满的党员面对党员和师生代表就党的知识、理想信念、作用发挥等方面接受询问、公开答辩,与会人员现场评议。
3.组织开展满意度测评。采取上级党委督查、学院自查、学院间互查等形式,加强对大学生党员发展工作检查评估。校党委将定期组织大学生党员发展工作满意度测评,并反馈测评结果,对反映较好的给予通报表扬,对反映一般的及时提醒,对反映较差的督促整改。
4.加强宏观调控。坚持质量并举、以质为先,在保持适度规模中提高大学生党员发展质量。实行发展党员计划管理,上级党委根据发展党员计划、年度满意度测评结果和督查考核等情况,确定下达大学生党员发展指标年度指导性计划,各学院要统筹兼顾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类别党员发展,做到质量优先、科学发展,保持大学生党员适度规模和合理分布。
(二)健全大学生党员学习教育体系
1.突出理想信念教育。普遍开展学理论、学党章活动,通过交流研讨、知识竞赛等形式,组织和引导大学生党员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增强大学生党员责任意识、使命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广泛开展入党启蒙教育,上好新生第一堂党课,引导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以组织员、辅导员为主体,党组织负责人、优秀党员教师和学生党员共同参与,定期与入党积极分子谈心谈话,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加深他们对党的认识和感情。
2.创新教育方式方法。深入持久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激励和引导大学生党员争当思想政治好、学习成绩好、作用发挥好、群众反映好的“四好校园先锋”,在先锋引领中彰显先进性。把党员教育活动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大力提升大学生党员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注重典型示范,定期组织优秀党员评比,培养和选树一批先进典型,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人。充分运用现代技术和手段,积极开辟网络教育空间,通过网上党校、党建QQ群、红色微博等多种形式,开展网络党课教育活动,扩大覆盖面,增强吸引力。
3.分级分类抓好培训。坚持学生党组织书记重点培训,学校定期开展学生党组织书记岗前培训、专题培训、集中轮训,确保每年轮训一遍。坚持普通党员广泛培训。针对不同党员群体特点,分类举办新入学党员、预备党员、毕业班党员培训班,确保每名党员每年参加集中培训时间一般不少于32学时,预备党员参加集中培训时间一般不少于24学时。坚持入党积极分子超前培训。
(三)健全大学生党员管理监督体系
1.优化组织设置模式。本科生党支部一般按班级或专业设置。积极探索党支部建在科研团队、实习基地、实验室、学生公寓、学生社团上,推进学生党支部与教工党支部、社区党支部、企业党支部以及学生党支部之间等形式多样的组织共建。
2.选优配强党组织书记。坚持选任标准,大力选拔政治素质好、群众威信高、工作能力强、热心于党务工作的优秀学生党员或党员教师担任学生党组织书记。创新选任方式,完善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办法,健全大学生党组织书记科学选任机制。进一步扩大“公推直选”产生党组织书记的范围,在党员推荐、群众推荐的基础上,由学院党组织根据班子结构需求和推荐票数等情况,研究确定候选人人选建议名单,提交党员大会直接选举。
3.严格党的组织生活。坚持“三会一课”、民主评议党员制度,建立党员定期思想汇报、党员党性定期分析制度,创新党日活动的内容形式,开展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组织活动,切实把学生党支部建设成为教育人、鼓舞人、凝聚人的战斗堡垒。学生党支部每月至少开展1次党日活动,每季度组织1次思想交流会,每年进行1次民主评议党员,大学生预备党员每季度向党支部作1次书面思想汇报。各学院党组织要加强考勤考核。
4.破解党员管理难题。按照积极、稳妥、慎重的原则,及时处置不合格党员。处置不合格党员将处置工作与党性党纪教育结合起来,与深入细致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结合起来,确保工作平稳有序、健康开展。加强对大学生党员管理和服务,对高校毕业生中的党员,已经落实工作单位的,应将党员组织关系及时转移到所在单位党组织;工作单位没有建立党组织的,按照就近就便原则,将党员组织关系转移到工作单位所在地街道、乡镇党组织;尚未落实工作单位的,可将党员组织关系转移到本人或父母居住地的街道、乡镇党组织,也可随同档案转移到县以上政府所属人才服务机构党组织。加强新生党员管理,对不符合发展程序、突击发展的新生党员,按有关规定处理。
(四)健全大学生党员联系服务群众体系
1.丰富社会实践载体。立足学校特色,创设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实践载体,不断激发大学生党员的光荣感和使命感,做到牢记宗旨、心系群众、服务社会。结合党员专业特长和兴趣意愿,广泛开展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党员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
2.拓宽服务党员和群众渠道。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通过发放困难党员补助资金、开展就业援助和创业帮扶等,关心大学生党员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搭建大学生党员学风建设、实践锻炼、科技创新、激励帮扶平台,组织他们参与学生党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选拔他们参与学生班级、社团及学生生活社区、网络虚拟群体等新型大学生组织的教育管理服务工作,引导他们积极面向社会服务群众,充分发挥他们在服务师生、服务校园、服务社会中的先锋模范作用。
四、工作要求
1.完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组织部(统战部)要充分发挥牵头协调和组织指导的作用。学校党委要把深入实施大学生党员素质工程纳入学校总体工作布局,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协调、具体指导,学生工作部门和团委齐抓共管、协调配合,学院党组织贯彻落实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学校党委书记要带头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切实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坚持书记抓、抓书记,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局面。
2.大学生党员素质工程是学校加强学生党员培养、教育、管理和提升学生党建工作质量的重要举措。各二级学院党组织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认真研究制定工作方案,明确工作目标、重点内容,序时推进工作。积极做好思想动员,做到学生党员100%参与率,同时要积极组织入党积极分子和发展对象参加到党员素质工程中来,让他们在活动中受教育坚定理想信念,并将在活动中的表现作为考察和发展的重要参考。
3.各二级学院党组织根据工作要求和自身实际,对基层党支部大学生党员素质工程实施情况加强督促检查和指导,切实发挥好党支部和学生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加强工作研究,不断丰富内容、创新工作形式。
4.各二级学院党组织要健全完善长效机制,强化措施跟踪和管理,真正把工作抓细抓实,及时总结宣传好的经验做法和实践成果。学校党委将组织召开经验交流会,进行全面总结,通过评议找差距、查不足,系统总结经验,推广有特色、有成效的先进经验成果,对活动中涌现出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进行集中表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