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带头人情况:
陈宏伟,男,1963年11月出生,汉族,黑龙江克山人,中共党员,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现任徐州工程学院食品(生物)工程学院副院长,江苏省食品与生物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点主任,国家级重点学科建设点——食品科学与工程主要学科带头人,徐州市菌业协会副理事长,徐州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评审委员会委员,徐州市食品安全专家库成员,国家核心期刊《农业环境科学学报》、《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审稿专家,徐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江苏省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长期从事微生物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资源微生物及活性物质的开发利用。先后发表研究论文50余篇,出版教材3部,主持与参与国家、省、市级科研项目10余项。曾获黑龙江省教委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省政府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省教委高等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优秀奖,华中地区第二届科学技术推广二等奖,市自然科学技术优秀学术成果一、二等奖,校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等奖励10余项, 2006年被评为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培养对象,2007年被评为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
姓 名 | 陈宏伟 | 出生年月 | 1963.11 | 参加工作时间 | 1985.07 |
政治面貌 | 中共党员 | 民 族 | 汉族 | 性 别 | 男 |
最终学历(学位) | 研究生(博士) | 授予单位 | 安徽农业大学 |
授予时间 | 2001.09 | 职 称 | 教授 | 高校教龄 | 26年 |
工作部门 | 食品(生物)工程学院 | 行政职务 | 副院长 |
联系地址、邮编 | 徐州市三环南路徐州工程学院 (221008) |
办公电话 | 83:689679 | 移动电话 | 13775847880 |
电子邮件地址 | chenhw@xzit.edu.cn |
获奖情况 |
黑龙江省教委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993年1月; 黑龙江省政府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集体奖)1992年9月; 黑龙江省教委高等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优秀奖,1998年3月; 华中地区第二届科学技术推广二等奖,1998年8月; 齐齐哈尔市优秀教师 2002年9月; 齐齐哈尔市优秀科技论文一二等奖多次; 徐州市政府科技论文一等奖,2005年12月; 徐州优秀科技论文1等1项2005年;2等奖4项,优秀奖1项,2006、2008年; 徐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2007.9.10; 江苏省“333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2007年3月; 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培养对象,2006年9月; 江苏省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2008年。 校优秀教学成果2等奖,2010年 校重点课程——微生物学,2008年 校精品课程——微生物学,2010年 |
社会兼职情况 |
扬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 江苏省生物技术协会理事 中国微生物学会会员 江苏省微生物学会会员 徐州市菌业协会副理事长 国家核心期刊《农业环境科学学报》《食品与生物技术》 审稿专家 徐州市食品安全专家库委员 徐州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成果评审委员 江苏省科技支撑项目(农业部分)评审专家 江苏省优秀本科毕业论文评审专家 江苏省高等教育研究项目评审专家 |
主要学习、工作简历 |
起止时间 | 学习工作单位 | 所学专业/所从事学科领域 |
1981.9-1985.7 | 齐齐哈尔师范学院生物系学习 | 生物 |
1985.7-2003.8 | 克山师范专科学校工作 | 生物/生物学教学科研 |
1991.9-1992.7 | 厦门大学,山东大学学习 | 生物技术/微生物学 |
2001.3-2003.9 | 东北师范大学学习 | 教育学管理 |
2005.9-2010.6 | 安徽农业大学学习 | 微生物制药 |
2003.8-现在 | 徐州工程学院 | 生物学/微生物学教学科研 |
| | | | | | | |
2人员构成:
姓 名 | 性别 | 出生年月 | 学历 | 职称 | 学科专业 | 在教学中承担的工作 |
陈宏伟 | 男 | 1963.11 | 博士 | 教授 | 微生物制药学 | 微生物学理论及实验 |
王 陶 | 男 | 1976.7 | 博士 | 讲师 | 微生物遗传学 | 发酵控制理论及实验 |
侯进慧 | 男 | 1980.2 | 博士 | 讲师 | 微生物学 | 微生物学理论及实验 |
陈安徽 | 男 | 1979.9 | 博士 | 讲师 | 应用微生物学 | 生物分离工程理论及实验 |
高兆建 | 男 | 1976.5 | 博士 | 讲师 | 发酵工程 | 发酵工程理论及实验 |
周卫东 | 男 | 1964.8 | 本科 | 副教授 | 生物学 | 生物学理论及实验 |
曹泽虹 | 女 | 1963.5 | 本科 | 副教授 | 生物学 | 酶工程理论及实验 |
邵 颖 | 女 | 1979.10 | 博士 | 讲师 | 生物制药 | 生物制药理论及实验 |
李 文 | 女 | 1982.7 | 硕士 | 讲师 | 微生物学 | 微生物学理论及实验 |
董玉玮 | 男 | 1980.9 | 博士 | 讲师 | 生物学 | 生物化学理论及实验 |
3.主要授课情况:(2005年以来)
课程名称 | 授课人 | 起止时间 | 总课时 |
《应用微生物》理论课 | 陈宏伟 | 2004.2—04.7 | 80学时 |
《食品微生物学》理论课 | 陈宏伟 | 2004.9—2005.1 | 80学时 |
《水处理微生物学》理论课 | 陈宏伟 | 2005.2—2005.7 | 60学时 |
《水处理微生物学》理论课 | 陈宏伟 | 2005.2—2005.7 | 30学时 |
《食品微生物学》实验课 | 陈宏伟 | 2007.9—2008.1 | 20学时 |
《微生物学》理论课 | 陈宏伟 | 2008.2—2008.7 | 80学时 |
《发酵食品工艺学》 | 王陶 | 2008.2—2008.7 | 48学时 |
《发酵工程与设备》理论课 | 王陶 | 2008.9—2008.12 | 64学时 |
《发酵工艺学》理论课 | 王陶 | 2008.9—2008.12 | 64学时 |
《制药微生物》理论课 | 陈安徽 | 2009.2—2009.7 | 30学时 |
《微生物学》理论课 | 陈安徽 | 2009.2—2009.7 | 50学时 |
《生化分离技术》理论课 | 陈安徽 | 2008.9—2008.12 | 30学时 |
《生物工程与设备》理论课 | 陈安徽 | 2009.2—2009.7 | 50学时 |
《生物技术》理论课 | 侯进慧 | 2009.2—2009.7 | 30学时 |
《微生物遗传学》理论课 | 侯进慧 | 2009.9—2010.1 | 40学时 |
《细胞生物学》理论课 | 高兆建 | 2009.2—2009.7 | 20学时 |
《微生物学》实验课 | 高兆建 | 2009.2—2009.7 | 20学时 |
《分子生物学》理论课 | 高兆建 | 2009.9-2010.1 | 32学时 |
《基因工程》理论课 | 高兆建 | 2010.2-2010.7 | 32学时 |
《生命科学导论》 | 周卫东 | 2008.9-2009.1 | 42学时 |
《生物安全学》 | 周卫东 | 2009.2-2009.7 | 30学时 |
《普通生物学》理论课 | 周卫东 | 2008.9—2008.12 | 30学时 |
《生物化学》理论课 | 曹泽虹 | 2005.2—2008.1 | 80学时 |
《食品微生物学》理论课 | 曹泽虹 | 2005.2—2008.7 | 80学时 |
《食品微生物检验》理论课 | 曹泽虹 | 2005.2—2006.1 | 40学时 |
《酶工程》理论课 | 曹泽虹 | 2005.2—2008.7 | 30学时 |
《食品酶学》理论课 | 曹泽虹 | 2005.2—2008.7 | 40学时 |
《生物化学》实验课 | 曹泽虹 | 2005.2—2008.1 | 20学时 |
《生物工程下游技术》理论课 | 邵颖 | 2005.9—2006.1 | 30学时 |
《细胞生物学》理论课 | 邵颖 | 2005.9—2006.1 | 30学时 |
《生物化学》理论课、实验课 | 邵颖 | 2006.2—2006.7 | 80学时 |
《生物化学》理论课 | 邵颖 | 2006.9—2007.1 | 80学时 |
《食品微生物学》理论课 | 邵颖 | 2007.2—2007.7 | 80学时 |
《代谢控制发酵》理论课 | 李文 | 2007.8-2008.1 | 60学时 |
《食品微生物》理论课 | 李文 | 2008.2-2008.7 | 60学时 |
《食品微生物学》理论课 | 董玉玮 | 2006.9—2007.1 | 80学时 |
微生物学课程群教学团队是我校2010年3月批准的优秀教学团队之一,微生物学相关课程是理、工科的主干课程,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实验科学,主要研究微生物的生命活动现象、规律和应用,为发酵工程、生物技术、环境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等专业的学习奠定理论和技术基础,同时也广泛应用于化工、医药、食品、农业、能源、资源和环境等领域。
本教学团队师资配备合理,共有教师11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2人,博士7人,硕士1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人,1人获江苏省第三批“六大人才高峰”培养对象,1人被评为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
微生物学课程自1985年开设以来已经历了26个春秋,历经了专科和本科两个阶段。2002年开始开设本科生的相关微生物学课程,微生物学始终是校内食品工程、生物工程、给排水、环境工程等相关专业的基础课。多年来一直重视微生物学课程建设,微生物学课程2007年获校级重点课程,2009年获得校级精品课程,“微生物学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践”教学研究成果2010年获校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承担各级教研课题近10项,发表教研论文20余篇,出版教材12部,获得省市级奖励4项。近3年来有2名教师获得了校青年教师讲课比赛2等奖,3名教师获得院青年教师讲课比赛1等奖。本团队教师指导的学生在省大学生实践创新大赛中获得3等奖一项,优秀奖7项,毕业论文获省优秀本科毕业论文3等奖一项,校优秀毕业论文3项,学生发表研究论文10余篇。
在教学的同时,注重科学研究,近年来承担国家、省、市级科研项目10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研究论文200余篇,申报和授权专利6项,获得国家级新产品证书2个,农业部备案产品标准1个,虫草饲料添加剂、虫草乳饮料、虫草面包等一部分应用产品。
本团队本着充分发挥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作用,进一步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和加快团队内部不同知识背景教师队伍的整合,逐步形成学科特色,发挥团队优势,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发挥作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